文章分类 爱情故事搞笑文章网恋故事生活感悟散文诗歌爱情感悟伤感文章婚姻生活情感交流心情日记写人记事亲情友情
当前位置:永恒网 > 文章阅读 > 写人记事 > 正文

关于端午节的童年记忆

  前天去市场买菜,看到许多卖芦苇叶子的,才想起端午节快到了。我买了苇叶、江米、豇豆、蜜枣,请教了包粽子的高手,可包了半天,几个丑头扁脑的“怪胎”,才在我手下忸捏出世。望着这半拉子工程,又想起童年的端午节。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小山村度过的。虽然那时物质、精神都非常贫乏,但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却很讲究。端午节前几天,半截男孩子去芦苇沟里挑苇叶,大人们去集市上买粽子原料,女孩子则聚在一起做小物件。我们用铅笔在硬纸板上画上动物的图案,然后用剪刀剪下来,再用五色丝线一圈圈地缠上去,把一个个纸样板硬生生地缠成精致的动物造型,再用红线按大小穿成串,挂在门口,取辟邪之意。

  在我的记忆中,端午节戴香包插艾香是件最快乐的事情。春天晴朗朗的,孩子们便早早的从岸边挖出胡子草根(一种中药,能驱蚊虫),洗净晾干捣碎做成香料备用。端午节快到了,母亲们用各色碎花布缝成掌心大小、形状各异的小袋子,里边装上香料,用彩线密密匝匝地缝上一圈,再用各色花线做个穗子坠在下边,做成的香包不仅漂亮,还带着中药的浓浓幽香。到端午节那天早上,母亲们把香包缝在孩子们的衣袖上,还把五色丝线搓成的线绳系在孩子的手腕上,头上再插枝艾香,孩子们便欢天喜地跑着疯玩,嘴里还振振有词:“正月十五不戴柏,死了变个憋;五月端午不戴艾,死了变个怪。”这节奏分明、铿锵有力的童谣,使孩子们忘乎所以。家家门口挂艾香,人人头上插艾香,艾香也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香包和艾香的作用,早在汉代就有记载,“疫疠流行,温气毒疠,千户灭门,人们用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另据现代药学研究称:“佩戴药物香囊能改善人的免疫状态,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因此民间习俗都有一定的出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实践的结晶。  

  端午节的头天下午,各家各户忙着炸糖糕、菜角和油条,晚上还要包粽子。记忆犹新的是母亲和面时,嘴里念着口诀:三两碱,二两矾,大大抓上一把盐。包好的菜角在簸箕里整装待阵,待油锅哧哧地冒出油烟,母亲就让菜角顺着锅边溜下去,顿时油锅沸腾,油香四溢,菜角打个扎猛飘上来,满身起泡,金蛤蟆一般,炸至金黄便出锅。母亲包粽子时,我就站在一边,看着母亲把泡好的芦苇叶子铺在掌心,放进泡好的江米红枣,然后左右逢源,再用细麻皮结结实实的缠上几道,有角有楞的“小拐子”就诞生了,当时我感觉特别稀奇。煮熟的粽子精神饱满,色泽苍翠,米香四溢,吃到嘴里黏糊糊,香喷喷,甜滋滋。糖糕、菜角、油条、粽子,这便是端午节的饕餮大餐了。http://www.yh31.com/

  至于端午节为何吃粽子,当时是不知道的。上初中以后,读了唐代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后,才知道每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查阅资料得知,此说最早出自南朝于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以及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中。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当然,现在的传说就更多了,也有“迎涛神”等说法。

  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习俗已经被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遗忘了,但遗忘不了的是端午节的记忆,那些淳朴的亲情和乡情,犹如一泊清清的湖水,常常氤氲着我孤独的心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 网站地图

永恒网 YongHengWang 版权所有 内容转载请注明 部份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