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分类 搞笑段子人生格言心情说说爱情说说伤感说说搞笑说说早安心语祝福语句生日祝福晚安句子土味情话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永恒网 > 说说短句 > > 正文

端午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wù)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之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到底是为了纪念谁的呢?

  先秦时代的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也就是说,端午这一天均为不吉之日。正因如此,《吕氏春秋》中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大戴礼》中规定,“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日常,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而端午节风俗中的另外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也均与此恶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东汉《曹娥碑》中则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悲剧故事: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话说到这里,故事还没有讲完。东汉的时候,上虞人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lǐn)《荆楚岁时记》中都记载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正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诗所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问题在于:上述说法到底是否准确呢?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给了我们另外一个答案:闻一多在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五月初五是“龙部落”的子孙后代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理由主要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有着密切的承继关系。(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我认为,端午节本来应该是作为帝胄后裔、炎黄子孙的我们为了纪念那个比炎黄二帝更为古老的传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世世代代都要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祖先:先是要断发纹身,后来则改易为用“五彩丝系臂”、吃粽子和龙舟竞渡。再后来,在国家、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伍子胥和屈原等人逐渐成为了龙的传人、帝胄后裔、炎黄子孙的杰出代表的时候,很自然的,龙的传人、帝胄后裔、炎黄子孙也把他们作为我们的骄傲一并纳入了端午节祭祀的范畴——而原来专门为了不忘我们是“龙的传人”的这一在事实上并不见得确凿的传统则在唐宋以后逐渐被人们忽略了。

  现在,我们的问题在于:为了不忘我们是“龙的传人”也好,为了纪念伍子胥和屈原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前人也罢,在这众多的祭祀活动中,到底有什么是我们必须要弘扬的呢?换句话说,时至今日,端午节,我们传承什么?

  挂艾草、菖蒲、榕枝也好,贴五毒图、制作艾虎、桃印驱鬼、悬镜于门、佩长命缕也罢,他们都在昭示着一个问题:作为龙的传人、帝胄后裔、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好好的活着,才能把我们要传承的一切传承下去。

  如何才能够好好的活着呢?我们的先人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佩戴香包、兰汤沐浴也好,采制凉茶、采百草、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也罢,都在告诉我们,要想好好的活着,就一定要做到:预防为主,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比什么都重要。正因为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以才需要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准备好——也就是说,做人一定不要打无准备之仗。面对着汶川大地震,我们应该如此;而面对着H1N1病毒的肆虐,我们更应该如此。

  说到这里,您就知道,这个端午节,还可以被称誉为:全世界最早的、持续时间最长的、涉及面最广的医学科学知识普及纪念日。这是通过端午节这个节日,我们必须要传承下来的一项重要内容。

  端午节又叫女儿节,因为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端午节是她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生命之源。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当时北京习俗:自五月一日至五日,人们把自家的小姑娘打扮得尽态极妍。而已出嫁的女儿也都在这期间归宁——回娘家。因此,人们把端午日称为“女儿节”。现代苏州传统习俗,妇女端午节要带着未满周岁的孩子回娘家,称为“躲午”,就是让孩子躲过端午节的邪气。我们安徽也有母亲带孩子去外婆家“躲端午”的习俗。这是妇女回娘家的一个重要目的,当然更加重要的目的还是社会交际。成都妇女也带孩子回娘家。行前,给孩子挂上香包,又带上婆家的礼物出发。在娘家吃午饭之后,带着娘家回赠的礼物,返回婆家。实际上,她代表婆家与娘家之间进行了一次礼尚往来的礼物交换。最后,我还要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 网站地图

永恒网 YongHengWang 版权所有 内容转载请注明 部份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