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分类 搞笑段子人生格言心情说说爱情说说伤感说说搞笑说说早安心语祝福语句生日祝福晚安句子土味情话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永恒网 > 说说短句 > 工作职场 > 正文

我的北大三年之工作篇

  理想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哪怕只是刚刚开始叩响社会的大门,都会发现丰满的理想之下现实是何其之骨感;他不仅发现这个世界并不需要理想,因此也并不提供给他们的实现理想的平台;有的甚至还发现,原来自己根本就没有理想,有的只有盲目的冲动与潮涨潮息的激情。

  在所有的人忙着投简历参加各种招聘会的时候,我还是蜷伏在学习之中纹丝不动,我逢人就开玩笑说我不想找工作;老师给推荐了一个地方公务员以及一家大汽车经销商的画廊,我都在不置可否的状态下推掉了;然而工作是必须找的,越是拖到最后,越是感觉压力重重;越是不想选择,越是感受到十字路口前的茫然。

  12月份参加了国考,国家的、地方的公务员这几年接触了不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公务员这几年被唱得有千般好处不用多说,如在国进民退的大形势之下掌握大量的资源;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以及稳定的工作收入;我当然也想,当年曾国藩的履历表不写着“学而优则仕”的光明前途么?我党的种种问题难道不是寄托于党内人士的解决么?然而,总觉得如果要考公务员,非一等一或者到最边远的地方去奉献,中间的都不选择;然而我心仪的部门需要两年的工作经验,因此马马虎虎选了一个职位,最后过了国家线却掉出了面试线,不过丝毫不遗憾,本来就没多大的兴趣。

  公务员自然不能抱有太大的希望的,关系、能力、激烈的竞争放在那里,大家都报了,但是都报着哈哈一笑的态度,都没太当回事;不过,参加公务员考试还是有很多好处的,了解到国家行政机关选拔文官人才的标准和方式是其一,然后备考是准备的那些行政测试题目到后面都能够用得上;就好比是考过了G再去考T一样;总之,报一下是有好处的。

  我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在专业之中的标杆即可,过年在家列了一张单子,都是文化行业中“一流顶尖”:中影、湖南卫视、华侨城、保利、央视、盛大……开这个单子你会发现其实根本没有方向性,也就是随大流吧。

  在所谓的“金三银四”之前,我开始参加了学校的招聘会,然而发现招聘会了根本没有多少我们专业相关的企业,“最好的”更是一家也没有;看感觉投了几份:一家民营产业咨询公司的研究员,跟我们专业丝毫不相干,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做过几个产业规划就投了,觉得没意思,最后连面试也没有去;一家网游公司的策划,发了一份笔试题,对网游提不起兴趣也没有去;还有一家地方的演出公司,从人的素质上感觉不太好,居然面都没面就让我签,直接就给拒了;还有一家基金公司,据说要做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记得当时那面试人员问了我个问题说:你预期要多少钱?这个问题问得我措手不及,我都不了解干什么工作,怎么就提钱呢?当然随口就说:10万吧!回想这种回答真应该直接踢掉;然后很多面试官都有问这个问题的,那就是你要多少钱?我觉得这个问题真是很难回答,所以觉得有必要做一番分析。永恒网www.yh31.com

  一般来说,问你要多少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充分了解了你的价值之后,真心实意地想跟你谈薪酬的问题;一种是想了解你的预期,从中了解你是不是一个好高骛远或者眼高手低的人;如果你不知道他提这个问题是出于哪种情况,你就会觉得为难;一方面你当然希望卖得越高越好;一方面你会觉得如果提高了会给自己的印象减分。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有两点,一点是充分了解你所在这种职业的基本市场价格,然后根据这个价格来提自己的要求;另一点是回避这个问题,因为你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主动权在对方手中,以后每次遇见这个问题,我都采取回避的原则,把球踢给对方,让对方来回答。

  现在研究生的就业市场同样严峻,而作为文科生的薪酬普遍都不高,一般都在3000-6000之间,银行、地产在5000之间,而传媒等则更低了,但是投行、基金要高出一倍甚至更多;当然这都是最开始几年的情况;不过人的本性都是注重眼前收益甚于长远收益;因此,大家的眼光清一色都盯向了搞金融经济这一块的,认为这样的工作才是真正的“温拿”;我有一个同学是人大新闻的NO1,最后也选择了去银行,我想这其中薪酬应该是最大的考虑吧;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对专业进行等级划分;如经济学、管理学是最先进的学科,如凤姐都强调找老公要经济学的;然后则是一般的实用类学科;最不中用的就是那些基础性的学科,什么化学、中文、生物等等;这就业的形势直接影响到了学校专业的形势,在学校里,经济系和管理系的同学总是趾高气扬的,自觉会要高人一等;高考报名的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报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实用学科”,这样子将来才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

  对于就业市场,我了解不多,不敢说太多的东西,但是我总觉得这种风气总归是要误国误民的;一方面,人都是跟风的,社会流行什么观点就支持什么观点,这种风气将人的价值实现单一化,我想很多并不合适做这某个行业的人为了社会流行观点而放弃自己的兴趣,最终会发现自己走错了一条路;另一方面,一个良性就业市场是一个均衡的市场,每种职业和专业都应该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都去搞应用,都去搞管理,谁去做实践谁去做研究呢?现在只不过是因为竞争比较激烈,所以人人都以自危,不过谁能够预计将来是什么样子呢?公务员不是这几年才兴起的么?外企热不也是这几年才降温的么?我觉得在选择就业的时候,还是应该做一个长远的选择,不能够盲目跟风。因此,每当有人跟我吹嘘说进了某投行,年薪多少多少,我总是这样子表态:我很羡慕他的吸金能力,但是我有我自己喜欢的工作。

  专业人多的好处就是可以大家相互沟通有无,而我们专业每年就可怜的几个,而且大多是女生;参加学校招聘会之后才发现好的企业在去年都已经招完了,而本专业更多的企业都不招人,一下子有些着急了,前面几天简历都投不出去,突然一下子掉进入了恐慌之中;然后学校来了一家地产公司的招聘,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也参加了,投了简历,和人力部的人聊了几句,第二天就参加了面试,这算是第一次参加面试了。

  面试形式是 “无领导小组讨论”,考官抛出一个论题然后做集体讨论,最后选代表进行发言,当时一组都是北大的还有一个北师的女生,然而都是本科生,我当时就觉得很有压力,当然面对本科生好像没有什么压力?其实还是会有一种怕失败的压力!你要是败给了一博士当然无所谓,但是你要败给了一本科生,自己都把自己给唾死了,我很明显感觉到北师大那个同学就要紧张得多。因此,我觉得无论好坏,大家都有压力,都没有必要太紧张。

  我们那个小组提的问题是“考试制度能不能够选拔人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一个陷阱。如果你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面试,所以很快就掉了进去,怎么掉呢?那就是纠缠在前提而回避了问题。

  要知道,考试制度你可以分为“好的制度”、“坏的制度”;形式又可以分为“面试”和“笔试”;而人才的标准则又太多了,考了高分算是人才,那没考高分但是有实力也算是人才;如此一分析,这个问题可以有N种回答的方式,如果你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自相矛盾,逻辑混乱。正解是不要想太多,不要做分析,而是直接回答问题。那就是一切都围绕着你的观点来进行: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因此,最好的回答是:是,或者不是;然后是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而较差的回答方式是:是,但是,原因是;而最差的回答自然是不知道是还是不是。

  关于无领导小组的面试,很多人都在谈经验。我觉得“一对一”就是一问一答,而一群人交流,你不仅要清楚说什么,还要清楚要不要主动说。也就是说,你要给自己找一个定位,是作为“主导者”还是作为“建议者”,这考验你在一个团队快速找到定位的能力。我个人觉得中国人是缺少团队沟通能力的,习惯于被动的,更习惯于慢慢热,这套从西方引进的考核方式到底能够从多大程度上考验一个人的能力,我是表示怀疑的。不过,因为这种面试方式在大的公司里面经常运用,所以必须早做准备,平素就要训练自己快速融入团队的能力,还有就是主动的发言,积极的思考和快速的反应力,这跟我们平时的酒席颇有相似之处,实际上,酒席就是一次无领导小组的预演,那些主导者们一般都能够很好的对付这种考试,如何不显得粗鲁生硬但是又引导话题,这真是一门艺术。

  后来接到了这家公司的复试通知,要去广东,当时心里还是犹豫。去吧,好像钱多路广,而且同行的都是北清的同学;然而我实在是对房地产提不起半点兴趣来,我一想到要和一群完全不一样的人找交道,心里就发怵,最后还是不去了。后来也投了银行、报社什么的,大多是一去无回音,总归是发现自己的专业需求真是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旺盛;还有一点则是专业定位也不是很明确,什么都会做可能的结果是什么都不专,虽然说这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但是最大的企业都是分工非常明确的,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也许只看你的专业技能;所以相对来说,文科生最开始的就业都会很吃亏,虽然我一直在说自己也做过管理和经济类的研究,但是实际上这些研究都非常薄弱,人家根本不会认你的。

  对于专业技术不强的人来说,机会很重要,我参加面试的单位都拿到OFFER了,当然托了学校和专业的牌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 网站地图

永恒网 YongHengWang 版权所有 内容转载请注明 部份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