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分类 搞笑段子人生格言心情说说爱情说说伤感说说搞笑说说早安心语祝福语句生日祝福晚安句子土味情话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永恒网 > 说说短句 > > 正文

过年的传统习俗

  老北京年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河南年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也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还有:二十三,祭炤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贴年画(贴窗花);二十九,去灌(买)酒;年三十,吃扁食(饺子),大年初一穿新衣戴新帽。更有: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贴门口;三十儿,贴花门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吃饭时要讲吉利话,如吃鱼要说“年年有余”,吃豆腐要讲“都富”,吃猪肠“常吃常有”等等,以期来年人财两旺、大吉大利。有的人家故意在锅内留些饭菜,取吃之不完用之不尽之意。

  饭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唠唠亲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全家人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熬年”。 守岁到五更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子女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次日,即大年初一,人们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

  拜年(俗称“走亲戚”)是过年的主要内容之一,规矩甚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初一之前称拜早年,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拜年要先长辈、后平辈,先紧邻、后远亲。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饭。

  初四以后,次要亲戚、朋友之间相互拜年。

  初五,称“破五”,意为从此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饺子、放鞭炮之习相沿不变。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县境南部地区一般中午放鞭炮。有的地方不过破五不准吃面条或面稀饭,吃馒头不准剩。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上元节、灯节,民间有“十五大似年”之说。河南民间这一天的饮食颇多讲究,除了要吃饺子或汤圆,即所谓的“十五扁(饺子)、十六圆(汤圆)”外,因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有差异。如豫西蒸制糖包馍、枣花馍,信阳地区要作年糕。有的地方还要炸油饼、面角等,早餐要抢早,象征早种早收。

  正月十五谓“灯节”,“灯”是整个节日的主题。人们提前数日即开始忙碌。主妇们用面蒸出鸡、鸭、牛、羊、粮、棉等形状的“面灯”或“灯馍”。入夜,焚香祷告后,将准备好的“面灯”或“灯馍”添上棉(香)油,并置芯点燃,放置在自家的水缸、粮囤、墙头、树下、猪圈、羊栏、马棚、牛槽、鸡窝、井边等等,同时点燃大门楼下所挂的一对灯笼。此时满院生辉、灯花起舞、油香扑鼻,以讨家家到处油(有)、新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彩头。永恒网www.yh31.com

  “送灯”、“点灯盏”的习俗,各地不仅相同。 豫南一带,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的风俗,点灯盏时,邻家子女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有的地方自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灯”,“面灯”或“灯馍”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满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小人嘴(破五的饺子),下面有解释:

  “初一饺子初二面”。春节食谱,从初一到初五,由津沽民俗给传统下来的,至少有初一、初二、初三、初五的四顿饭。辞旧迎新第一餐,要吃饺子。清乾隆年间《天津县志》记:“元旦昧爽,长幼皆起,盛衣冠,设香烛,拜天地、先祖、父母,以次而及。同食角子,取更新交子之义。亲友诣门互拜……”年如何过,传统民俗最讲“拜”,以表达敬畏天地,缅怀先祖,感恩长辈的情怀,这是自家里的“拜”;走出家门的,则是亲戚朋友互相拜年。初一饺子,其实除夕已包好、已开吃。饺子谐音交子——旧岁新年的转换交接在子时,所谓一夜连双岁。这个“子”,十二地支第一项,有大讲究,《汉书·律历志》称其为“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时交子时,岁月跨过新春门槛,在这一时刻燃放爆竹,辟邪迎祥,至今仍是被追捧的民俗。新春第一餐,初一饺子要有素馅的,为新一年图个“素素净净”。到了初二,吃捞面。面条长长,取意长久,“天增岁月人增寿”,是祝福安康的。

  “正月初二姑爷节”。传统风俗,正月初二是接财神、祀财神的日子。上世纪50年代以来,时兴初二回娘家,反映了妇女广泛就业,男女平等的社会进步,可谓新社会移风易俗的范例。新风蔚然,民间对此有戏称:姑爷节。

  “初三合子往家赚”。一皮一馅,包出偃月形的饺子。两皮一馅,包出团团圆圆的合子。合子寓团圆。合子,又指合子利钱,即一本一利,做生意百分之百的赚头。

  “初五捏小人嘴”。饺子有两种包法,一是挤,一是捏。正月初五剁馅包饺子,即便采用挤的手法,也要再捏一捏,把饺子边捏得严严实实。老话说,这是把坏事的小人嘴捏上了,封住了。

  “正月初八顺星”。相传初八这天诸星下界,黄昏后燃灯焚香祭星,以求吉利,称为“顺星”。

  “上元灯节”。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也叫元宵节,顾名即可思义。花灯走马,花灯射虎——灯谜也是上元的一道风景。清同治年间《续天津县志》上元节“诸寺观作天官会”,记载了又一重要内容。月圆十五,正月上元,七月中元,十月下元,相传这是三官圣诞。三官者,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会,礼奉天官,祈盼赐福。

  “正月十六走百病”。灯节前后三日,走百病与嬉游观灯本是一回事。民俗单表“走百步”,是对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女们特别关照,再提供一个月下宵游的“老例”。清乾隆《宁河县志》记,“十六日,妇女相携走桥摸钉,以消灾”。三五相伴,过一过桥,称为“度厄”;城门楼下,摸一摸门钉。钉即丁,“丁壮在南冈”之丁。摸钉之意在康健,对求子心切者则另有含义。如今,“走百病”再不是妇女“专利”,也不只是正月习俗,“饭后百步走”已成为许多人运动健体的日常生活方式。

  “正月二十四老鼠娶亲”。这类鼠婚故事,各地传说不少,民间年画多有表现,但日期不尽相同。津沽为什么传为正月二十四日?语焉不详。其实,鼠为仓神——这一俗信,应当能够给以解答。填仓节前夜,媚鼠是在打点仓神。

  “正月二十五填仓”。清康熙《天津卫志》:“填仓,罗灰末于院中,名曰‘打囤’。置诸谷少许于中,为丰登兆。”这是在搬演农耕时代的理想图景:五谷丰登,囤满仓满。 正月歌 

  新春正月过大年,吃点喝点解了馋,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团转,初四吃米饭,初五的饺子要素馅,初六初七需吃鸡,初八初九牛羊肉,初十吃顿棒子粥,十一吃鱼,十二吃鸭,十三没错吃对虾,十四大碗打卤面,十五家家闹元宵,打春要吃春卷炒鸡蛋。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 网站地图

永恒网 YongHengWang 版权所有 内容转载请注明 部份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